學校周年紀念刊物通常是每隔五年或十年,就會出版的紀念校刊,厚薄不一,是一種內容框架自由度很高的刊物。通常刊物會配合紀念活動發放給校友、來賓等。
我們曾經受委託進行相關刊物的編輯,對於台灣國小的生態脈絡有了一定的了解,在編輯的過程中,也蒐集參考過百本以上的相關刊物,之間遇過相同的問題與經驗應該值得提供分享借鑑。
在我們所蒐集的刊物中,編輯品質,包括印刷裝訂、內容等,大都類似。比較用心的刊物可能在內容上會有比較多的著墨。我們將常見的問題與建議整理如下:
1.印刷上在內頁大都採用銅版紙,但裝訂很喜歡使用硬皮精裝方式,整本書籍顯得有點厚重。但銅版紙通常是商業廣告用紙,由於反光的特性,較不適於閱讀。但可以理解的是,銅版紙是塗佈紙,印刷墨色較均勻;非涂佈紙要達到同樣的顯色並不容易。尤其銅版紙由於商業用量大,幾乎是所有紙張中最便宜的,為了壓低成本,可以理解為何學校刊物為何採用銅版紙(或雪銅紙)。
建議:若是編輯以閱讀為設計,應該內頁採用輕塗紙之類的紙張,不反光,加以墨色可以均勻,且能保留紙張纖維觸感,缺點則是紙張較銅版紙會略高,印刷工期會增加1~2天(紙張墨色固色需要較多時間)。若是要節省成本,應該捨棄硬皮精裝方式,既不環保且重量太重,不利郵寄。對於書籍的紀念質感,應該從封面紙張與設計上著手,凸顯特別的特點。
2.內容上經常出現的主題包括有校友感言、學校歷史、校園剪影、活動剪影、得獎內容等,幾乎是所有刊物共有的題材,比較特別還會出現許多民意代表致贈的賀聯,也許是社會人情,適當與否見仁見智。
建議:紀念刊物的目的性若是為了宣傳學校,則應該考慮其流傳性,因此內容應該更多著墨,編輯期間拉長,並考慮透過更多的人物採訪,連結更多成功校友的篇幅,也能進一步與校友產生互動,實際上也利於學校募款或獎助學金等。若更進一步,可以考慮將學校結合當地發展的歷史淵源一併考量,能讓內容增加更多的實質重量,甚至有出版販售的價值。學校甚至也可以考慮捐贈刊物給圖書館。
3.大部分都是彩色印刷,其實對於大量文字與老照片的部分,並不需要。
建議:單純閱讀文字的篇幅與精彩照片分配,可以利用印刷落版適當區隔,部分頁數能以單色或雙色套色進行,節省印刷費用,也不影響整本書的質感。
4.學校歷史的編排上,有多有少,多者達6~8頁篇幅,少者僅1頁篇幅也有,對於已有數十年歷史的刊物,略顯潦少。從書籍作為閱讀的承載價值上,我們不得不思考,花費十餘萬經費去印製這樣的刊物,是否能有更多的意義與價值。
建議:學校的校史可以尋找更多政府文獻,例如立校的公文、報紙期刊的報導等,都能增加更多資料。
5.老舊照片的蒐集上也許是執行上最具困難者,但照片能夠傳達的內容遠較文字廣泛,因此經常性的蒐集關於學校的照片,其實是有需要且有意義的工作。
建議:老照片通常來自校友、家長、老師。在早期經常能夠攝影的通常是愛好攝影,或家中開設沖洗店;退休老師也可能保留許多學校的老舊照片,這些都是需要時間與精神仔細搜集。蒐集的老照片最經濟簡單的方式是透過掃描保留,或者委託翻拍;但不論何種方式,都需要後製進一步處理。
6.紀念校刊編輯顧名思義就是以學校為主題範圍,在特定年份進行編輯出版的刊物,除了知名大學外,通常不會對外販售,頂多校內流傳,因此印刷術量通常在1000本以內。學校則涵蓋小學、中學到大專院校,以小學的頻率最高也最多,原因可能與校長輪換次數多、小學數量多有關。就印刷書籍的經濟成本來看,1000本是較為適當的數量,再少,則單價會偏高。由於製版不易保存,因此也難以要求印刷廠保留以待後續增印。
建議:目前數位印刷方式開啟了另一種少量多樣的印製方式,若因為印刷預算,可以將原有編輯的刊物拆分,部分大量印製,部分篇幅則少量印製,也是一種可行的節省方式。